教育:经济与学术视角

原文:Education: Economic vs. Academic Perspectives - Econlib

作者:Bryan Caplan

随着我对教育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我越发意识到社会科学家在评价教育方面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是「经济」视角:以经济回报为标准评判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人充分利用教育所提供的这个绝佳的投资机会。Goldin 和 Katz 合著的《教育与技术的竞赛》就是持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作。

第二种是「学术」视角:以学习成效为标准评判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的表现令人失望,甚至可以说是不尽如人意。同样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学生真正把握住教育所提供的这个宝贵的智力发展机会。Arum 和 Roksa 合著的《学术漂移:美国大学有限的学习成果》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作。

如果你正在阅读这篇博客,你可能已经熟悉了评估教育的经济学方法。因此,我将重点介绍学术方法。学术方法与经济学方法同样依赖数据,但它关注的是你所获得的知识和学习成果,而非你的收入增长。《学术漂移》一书聚焦于大学前两年的学习情况,得出了该领域研究的典型结论:

许多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其批判性思维、复杂推理和写作技能仅有微小提升。根据我们的样本数据,从大一入学到大二结束,学生在这些能力上的平均提升仅为 0.18 个标准差,这是通过 CLA(大学学习评估)测量得出的。

在我们 2,300 多名学生的大规模样本中,至少有 45% 的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复杂推理和写作技能方面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进步。

考虑到大学生很少投入时间学习,而且像躲避瘟疫一样逃避具有挑战性的课程,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平均而言,[学生们]报告每周只用 12 小时学习……更令人担忧的是,37% 的学生表示每周花在课程准备上的时间不到 5 小时。

事实上:

假设学生每晚能睡足八小时,这已是相当乐观的估计了——要知道他们上早课时常常迟到,有时甚至衣冠不整。按此计算,每周还剩下 85 小时可供支配……那么,这些额外的时间都用来做什么了呢?看来,大部分都花在了社交和娱乐上。

乍看之下,经济学界和学术界对教育的看法似乎水火不容。经济学家会说:「教育既然能大幅提高收入,怎么可能不把学生培养成生产力显著提高的劳动者呢?」而学者则会反问:「教育既然未能明显提升技能,又怎么可能把学生塑造成生产力明显提高的劳动者呢?」

在我正在撰写的《反对学校教育的依据》一书中,贯穿全书的一个核心主题是:关于教育影响的两种观点对其各自关注的变量都有正确之处。尽管教育并未显著提高学生的生产力,但它确实能大幅增加收入。这听起来不可能?其实并非如此。教育的信号传递模型可以轻松解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事实。简而言之:只要生产力低的人较少接受和完成学业,而雇主又缺乏完全的信息,那么即使你在学校里没学到任何有用的知识——甚至什么都没学到,继续接受教育也能在因果关系上提升你的收入。就是这么简单。

同时,《反对学校教育的依据》一书还将论证,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学术角度来看,将教育美化都是错误的*。即使大多数人没有掌握学术技能,现代社会也能存续和繁荣。我们如何得知?因为事实是,绝大多数人都未能掌握学术技能——然而现代社会依然在蓬勃发展。

将学术界比作歌剧,这个比喻并不夸张。两者都只适合少数具备欣赏能力和兴趣的人。对于其他大多数人来说,这两者都没有太大用处——也没有必要强迫他们接受。事实上,有充分的理由这样做。设想一下,如果强迫所有来看棒球比赛的人去听歌剧会怎样。也许会有极少数球迷因此爱上歌剧,但至少有一百倍的人会感到极度无聊和反感。他们会抱怨、坐立不安,从而破坏真正的歌剧爱好者的观赏体验。

这种现象在全世界的课堂上普遍存在。教育者们强迫学生学习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永远用不到的高雅文化,然后又困惑为什么如此难以教会他们任何东西。与此同时,那些真正渴望学习的学生却因为课程进度缓慢而感到无聊,还要忍受不满同学们的情绪骚扰。这无疑是极大的浪费。

*《学术漂流》这本书有时似乎支持信号模型:

从长远来看,由于白领劳动力没有接受普遍严格的培训,可能会削弱这个国家的全球竞争力。但从短期来看,即使大学提供的学术学习有限,仍然可以履行其主要的社会功能:根据学历而非实际技能为学生分配职业岗位……

然而,这种支持态度并不一致: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越来越依赖于其学术成就。要在经济领域获得长期的职业成功,不仅需要拥有学历证书,更可能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能力。